3月26日,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、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聯合發布《2019-2020 年中國企業招聘指數(bri)報告》,對招聘市場的短期趨勢和長期戰略布局進行了深入探討。
報告稱,疫情對人才招聘的短期負面影響確實較為顯著,企業和應聘者都需要理性、謹慎應對。從中長期視角來看,招聘業務的發展軌跡基本會延續2019年的趨勢特征,疫情很可能只是暫時延緩或掩蓋了一些趨勢的表象。企業hr仍需高度關注針對過往招聘業務發展趨勢的分析和洞察,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招聘中長期戰略布局的指導。
各地區供需指數的發展趨勢顯示,川渝經濟圈整體招聘愈加活躍。華中繼續保持與華東持平;而華北供指數由2018年的40.91上升到2019年的97.71,其借助北京疏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向緊密集約型多組團格局轉變,依然對人才有持續有力的吸引力。此外,新一線城市杭州供需指數上升到146.90,超過廣州成為第四。
同時,2019年不同規模企業招聘供需指數相較于過往兩極分化更為明顯。其中,2000人以上的中大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數持續上升,5000-9999人的中大型規模企業需求相對平穩。超大企業( 10000+)需求指數高達657.25,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,其經濟中流砥柱的地位更加顯著。而中小規模企業受到的挑戰仍在加劇,招聘需求也愈發理性。
基于對應用ai的數百家企業的招聘運營效果數據分析及實踐,報告發現:2019年ai在招聘場景中的應用有兩個方向:一是 以 ai 工具為支撐,包括 ai 面試、機器人等,與招聘系統進行場景結合;二是在優化體驗、提升效能等方面提供工具支持。
基于 ai 篩選智能化判斷,減少 hr 簡歷篩選工作量;基于 ai 人崗匹配與推薦,精準激活人才,幫助企業拓展自運營資源,提升招聘效能;基于 ai 簡歷差異化判斷,為企業人才識別提供參考方向等,都是應用相對清晰、建議企業逐步去嘗試和落地的場景。
報告還指出,校園招聘是企業未來人才競爭戰略的決戰起跑線,人才吸引在行業間已形成穩定格局,互聯網/房地產行業持續領跑。受經濟環境和疫情影響,校園招聘需求端有所所見,供應端的壓力持續增加,企業應重視因地制略。
為此,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院長周丹提出“精智招聘”的理念。所謂精智,首先要精準,全面提升人才質量,招到對的人;其次是智能,通過 ai、視頻面試等各種智能化的工具降本增效;同時要保障和提升全流程、多角色尤其是候選人的體驗,借助 bi 等數據分析工具有效助力業務優化提升。(雷鋒網)